1. <tt id="4vy1p"><tbody id="4vy1p"><sub id="4vy1p"></sub></tbody></tt>
      1. <source id="4vy1p"><menu id="4vy1p"></menu></source>
        1. <source id="4vy1p"></source>

          1. 手機站   |   客戶端

            【勤廉榜樣】一位“布衣教授”的初心——安徽大學教授何家慶倒在科技扶貧的路上

            時間:2019-10-21 10:09    來源:光明日報     分類:勤廉榜樣     編輯:張曉玉
            【字體: 】      打印

            何家慶在病床上依然堅持工作,希望能留下更多的調研所得。王從啟攝/光明圖片

            10月19日晚,安徽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何家慶因病于合肥逝世,享年70歲。3個月前,何家慶在潛山縣進行“栝樓扶貧”途中暈倒,后經檢查診斷為癌癥晚期。

            何家慶,安徽省安慶市人,是共和國同齡人,一生致力于魔芋的研究和栽培技術推廣,曾自費到大西南扶貧,歷時300多天,行程3萬多公里,推廣魔芋栽培技術,被譽為“魔芋大王”。

            何家慶,最顯著的標志是那件洗得發白的滌卡中山裝和腳下的“解放鞋”,以及那頭略顯凌亂的長發。因此,他被稱為“布衣教授”,也因此,在大西南扶貧時,被當地誤當作“盲流”。

            何家慶,自費考察大別山植物資源,考察報告為中央實施山區星火計劃提供了依據,并受到國家領導人接見。先后獲得“全國勞動模范”“全國第七屆扶貧狀元”“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”“全國師德先進個人”等榮譽和稱號。

            何家慶,退休后致力于“栝樓扶貧”,自費走遍安徽、江蘇、浙江、江西、河南等地,調研栝樓產業發展狀況,傳播科學的栽培技術,因病倒在科技扶貧的路上。

            各種榮譽和稱號,都沒有讓何家慶有絲毫改變。何家慶說:“中學時代,許多同學誓言長大當工程師、科學家。我只希望長大后無論做什么都要為人民服務?!?/p>

            這就是一個知識分子的初心。帶著這份初心出發,何家慶一直奔波在祖國大地上,奔波在科技扶貧的路上,終其一生,無怨無悔。

            著魔一樣研究魔芋

            “當你讀到這封信時,我已經離開家了。此次之行我準備了10余年,我一直在尋找幫助西部貧困山區的途徑……位卑未敢忘憂國,人類最易區別于其他生物的行為特征就在于相互幫助……因為我是個教師,我當為人民服務……”

            這是何家慶1998年2月寫給女兒的一封信。之后,何家慶就“失蹤”了305天。

            那些日子里,何家慶孤身一人,懷揣辛苦積攢下來的27720元錢、一張學校介紹信和一張刊有國家“八七”扶貧計劃貧窮縣名單的《光明日報》,途經安徽、湖北、重慶、四川、浙江、湖南、廣西、云南8個省區市、108個縣、207個鄉鎮、426個村寨,行程約31600公里,其中步行400公里。沿途傳授魔芋栽培、病蟲害防治技術,辦培訓班262次,受訓人數逾2萬人。同時指導了57家魔芋加工企業。

            在雷公山自然保護區和桂北山村里,他兩次夜宿山洞,被毒蛇咬傷,腿腫得20多天抬不起來,幾次與死神擦肩而過。令何家慶欣慰的是,山區芋農把他當親人、當救星,稱他是“農民的教授”。湖北省鶴峰縣五里鄉糧站貸款24萬元種了50畝魔芋,秋天顆粒無收。何家慶聞知此事,趕到五里鄉進行全面考察,對土壤、氣候、栽培技術進行分析,找出癥結。村民請他講課,把全鄉種植戶召集來。一位農民說:“你講的,正是我們需要的,你是老百姓的教授,對山里人大恩大德?!?/p>

            305天后,當他回到合肥,60公斤的體重只剩下40公斤。

            對何家慶來說,此行最大的收獲是,我國現有的27個魔芋品種,他采集到17種,并發現了最原始的魔芋生存形態,證明世界魔芋的故鄉在中國。他還發現了許多極具開發價值的野生植物資源,每一項都對貧窮山區脫貧有重要的價值。

            這不是何家慶的第一次“出走”。

            1984年,何家慶走上考察大別山之路。225天,他步行12684公里,途經鄂豫皖三省19個縣,先后攀登千米以上的山峰357座,采集植物標本3117種近萬份,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全面考察大別山的人。

            這次考察為研究大別山區的植物分布規律、特點提供了可貴的資料,為大農業生態的研究提供了科學依據,對研究植物地理學和植物分類都有重要意義。尤其是他對大別山生物資源保護和開發的意見,引起中央和省領導的重視。

            也因此,何家慶和科技扶貧結下了不解之緣。

            “焦裕祿式的縣長”

            1990年6月,何家慶到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掛職任科技副縣長。

            在群眾眼里,這個新來的副縣長有些怪,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,天天忙著爬山頭鉆樹叢。半年,他步行800公里,跑遍了23個鄉,到過所有的山頭,采集植物標本1536件。第二年,他寫出了15萬字的《績溪縣野生植物資源開發》一書,舉辦了績溪縣歷史上第一次野生植物資源展覽。當地百姓這才發現,窮山原來并不窮,只緣身在寶中不識寶。老百姓說:“何縣長辦了件大好事,把家底摸清了?!?/p>

            何家慶選擇尚田鄉進行蠶桑改良試點,他先后31次到離縣城40公里的尚田鄉,走家串戶,深入田間地頭現場示范指導,舉辦培訓班,指導科技養蠶。1991年,尚田鄉雖然遭災,但蠶繭產量仍增加28%,增收30萬元。

            1991年,績溪縣遭遇洪災。何家慶冒著生命危險,頂著狂風暴雨,四處奔波指導救災,幾次暈倒在水中。一個月的水中行走,使他染上了血吸蟲病,至今未愈。但在水災嚴重的荊州鄉松煙塘村,他卻捐出剛報銷的1000元差旅費。他在留言中寫道:“對于貧困山區人民生活,我有一份責任,雖沒有力挽巨浪之臂,卻有一顆火熱的心?!?/p>

            正是在績溪縣掛職期間,何家慶邂逅了相伴終生的植物——魔芋。

            魔芋具有喜濕、喜蔭、耐瘠薄的特點,適合山區生長,科技含量低,適宜在文化落后的山區推廣。為此,何家慶自薦擔任績溪縣魔芋開發領導組組長,先后到貧困山區舉辦13期科技培訓班,普及魔芋栽培知識。為了消除農民顧慮,他掏出1000元從湖北引種,在31個點進行試種,一次次到田頭進行指導,結果500畝魔芋全面豐收,最低產量2000公斤,最高達7000公斤,收益超過400萬元。

            之后,他撰寫了18萬字的《魔芋栽培技術》一書。這在國內是第一部系統研究魔芋的書,他迫不及待地要把科技知識傳給貧困山區的芋農。

            2年掛職期滿了,老百姓舍不得他離開,他又留任了半年。850天,何家慶有697天在貧困鄉度過。

            臨走那天,農民、鄉村干部聞訊趕來送行,用熱淚和深情向他道別。荊州鄉全體群眾送來一面錦旗,上面寫著:“焦裕祿式的縣長”。

            一次轉身,他又選擇“栝樓扶貧”

            還是在給女兒的一封信里,何家慶曾這樣解釋自己的使命擔當,“我憑著一個中華民族后人和一個知識分子的良心做出了如此選擇。先哲馬克思說,良心是由人的知識和全部生活方式來決定的?!?/p>

            2013年年初,退休后的何家慶受聘成為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標本室主任。

            已經年過65歲的何家慶,心里卻按捺不住沖動,“我做了一輩子的植物學,還有一個心愿未了,那就是栝樓產業?!?/p>

            栝樓是葫蘆科栝樓屬植物,在我國也別稱“瓜蔞”,至今已有千余年種植歷史。作為藥食同源的經濟作物,栝樓有著很高的營養應用價值和市場空間,而且適應能力強,有廣泛種植的推廣潛力,很適合產業化發展。

            何家慶希望像當年傳播魔芋科學種植技術一樣,再次上路,他想讓栝樓成為產業扶貧的“良方”。

            為此,何家慶作了十年的積累和準備。過去十年里,他出版了《中國栝樓》,搜集了全國各地栝樓栽培區、栝樓園的分布情況、栽培管理現狀等。此外,他還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有關栝樓的6項發明專利。

            2016年,67歲的何家慶向南京大學遞上了請假條,懷揣著對栝樓產業的十年積累和一顆為農民扶貧增收的初心,踏上了自費“栝樓扶貧”的道路。

            2016年5月,何家慶前往潛山、岳西等地調研栝樓產業。岳西縣農委多經站站長王德河告訴記者,何家慶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去栝樓種植基地和加工廠實地考察,對從業人員進行義務指導。在潛山,何家慶辦了培訓班,不僅對繁殖種苗、病蟲害防治等進行了系統培訓,還提出了不少深加工的建議。

            可惜的是,一直在路上的何家慶,這一次沒有看到他想要的結果。今年7月,在潛山調研期間暈倒,后經檢查為癌癥晚期。他不得不暫時結束他念念不忘的科技扶貧。

            “布衣教授”對光明最后的追尋

            “快畢業的時候,聽何家慶老師的報告,我還記得一個細節,在大西南扶貧路上,有一次實在餓極了,他便去討要農戶家的豬食吃……臺上的他講述到這一段時,語氣平靜,宛若在講述別人的故事,而臺下的我,卻被真實地感動了,淚如雨下?!薄缎掳餐韴蟆肪幬掠裾@悉何家慶去世的消息后,在紀念文章中寫道。

            很多像章玉政這樣的安徽大學學生都見過這位看起來有些怪,頂著一頭凌亂長發、眼鏡腿用竹片綁著、永遠穿著發白的中山裝和“解放鞋”的教授。有時,在學生食堂,他們還能邂逅他。

            無論是接受中央領導接見,還是在電視鏡頭前露面,何家慶都穿著那件穿了28年的中山裝。對別人的不解,何家慶報以一笑,他曾告訴過采訪他的《新安晚報》記者吳國輝,“這是1972年父親送給我的,如果扔掉了這件衣服,等于扔掉了對父親的感情。我哪能為迎合時代的變化而改變了我心里面的東西”。吳國輝記得,由衣服延伸開去,何家慶感慨道:“一個知識分子最難得的是有獨立思考的品德。有了這種品德,在紛繁復雜、充滿物欲誘惑的環境里,才能冷靜選好自己的定位點,百折不撓地實踐?!?/p>

            就是這個看起來很“摳門”的教授,卻在2001年決定將10萬元獎金捐助給“春蕾計劃”。那時,10萬元可以在合肥買一套不錯的房子。何家慶的解釋是,“老師是教育人的人,不僅是教學生一些技能,還要給學生其他方面的幫助,包括物質上的幫助,當然,最重要的是精神層面的東西?!?/p>

            這種骨子里的堅持和責任,一直延續到他生命的盡頭。何家慶的女兒何禾告訴記者,父親去世前的一段時間里,已經無法進食,只能用湯勺喝水,打營養針維持生命?!凹词惯@樣,他還是躺在病床上盡力寫調研報告,希望把更多的調研所得,傳遞給我們?!?/p>

            10月19日晚,何家慶去世后,按照其生前遺愿,進行了角膜捐獻。安徽省紅十字眼庫主任屈志國告訴記者,何家慶生前囑托家屬,一定要把眼角膜捐獻給山區貧困孩子?!八嫉氖前┌Y,全身器官只有眼角膜可以捐獻?!鼻緡f,“兩個角膜非常透明,正在遵照何老師的遺愿尋找受者?!?/p>

            這,或許是樸素到極致的“學癡”教授何家慶留給世間最后的光明。

            一個純粹的人,就這么走了,但他的精神之光,永遠不熄,如同他捐出的眼角膜光明不滅。

            (本報記者 常河)

            評論一下
            評論 0人參與,0條評論
            還沒有評論,快來搶沙發吧!
            最熱評論
            最新評論
            已有0人參與,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

            手機站

            客戶端

            微信

            微博

            版權所有  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  安徽省監察委員會  |  未經許可禁止復制或鏡像

            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1號  郵政編碼:230091

            ICP備案:皖ICP備07004725號-31

            安徽新媒體集團技術支持

            亚洲国产综合久久五月|不卡国产手机版毛片|综合国产激情久久|亚洲最大AⅤ无码国产
            1. <tt id="4vy1p"><tbody id="4vy1p"><sub id="4vy1p"></sub></tbody></tt>
              1. <source id="4vy1p"><menu id="4vy1p"></menu></source>
                1. <source id="4vy1p"></source>